2)第472章 最缺德的开国功臣_大唐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定决心:起兵造反。

  李瑗当即召来心腹,燕州刺史王诜和兵曹参军王利涉商议,王利涉很是清醒,直言道:“王君廓阴险狡诈,反复无常,大王不可对其过于信任”。

  这时的王君廓早就掌控幽州,闻讯直接领兵将李瑗等人全部诛杀。

  因平叛之功,王君廓升任幽州大都督,兼左领军大将军,加封左光禄大夫,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。

  这个时候的王君廓便是大唐数一数二的重臣,身为封疆大吏执掌幽州军政大权,统辖十余州,更是执掌京师防卫的左领军卫,其食邑跟武德第一臣裴寂相当,可以说是权势滔天。

  若不是王君廓后来作死,或许他可以显赫一生。

  平叛功成之后,王君廓在幽州横行霸道,愈加骄横恣肆,行事从来不遵法度。

  幽州都督府长史李玄道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更是出身陇西李氏,七世祖便是凉武昭王李暠,按照辈分是李世民的族叔。

  李玄道博学多才,性格刚正,很是不满王君廓违法乱纪,多次劝谏,使得王君廓惊惧不安。

  贞观元年,王君廓奉旨入京,李玄道跟房玄龄不仅是故交好友,更是姑舅亲戚,李玄道便托王君廓给京城的房玄龄稍一封信。

  王君廓小人之心作祟,途中私自拆开信件,赫然发现是龙飞凤舞的草书,很尴尬,他不认识这种字体,便误以为是李玄道知晓内幕,有意告发他,行至京畿渭南时,王君廓杀死驿站吏卒,逃亡突厥,途中被乡民所杀。

  这一场庐江王李瑗谋反的闹剧,直到王君廓作死,身败名裂后,方才真相大白,李世民将其贬为庶人,若非如此,十余年后的凌烟阁里,王君廓必定排名前五。

  王君廓的这场闹剧影响很大,所以高冲亦有很深的印象,毕竟王君廓这个人,在后世演义里那也是鼎鼎大名。

  作为天下绿林北路总瓢把子,生得面如重枣,美髯垂胸,掌中一楼青龙刀,胯下一匹枣红马,身穿鹦哥绿的战袍,江湖人称:绿袍帅,美髯公,大刀王君可。

  其原型便是幽州大都督、左领军卫大将军、彭国公王君廓。

  既然高冲清楚这一场闹剧的真相,那他就不会坐视不理,庐江王李瑗虽是很快平定下来,但是其影响很是恶劣,后来的义安王李孝常谋反、燕郡王李艺谋反、齐王李佑谋反等等,虽是各有原因,但是或多或少受到李瑗谋反案影响。

  如今在高冲的干预下,李世民已经避免玄武门之变,名正言顺的登储,并没有造成恶劣的兵变影响,那李瑗谋反案,高冲同样有心将其提前规避掉。

  但是尽管高冲知晓内幕,但是他不可能直接说清原因的,那样很难说服李世民。

  见高冲皱眉不语,李世民心下一凛,放下奏疏,认真的问:“怎么?攸之真觉得有问题?”

  李世民是真的担心其中有疏漏,毕竟他是真的担心李瑗谋反。

  李瑗虽然懦弱无能,谋反不会成事,随便遣一员大将便可平定,但是他是太祖曾孙,李世民的堂兄,根正苗红的李唐宗室,若是李瑗真的起兵谋反,不仅祸乱幽州河北,对于李世民的威望更是沉重打击。

  高冲回过神来,很是直接的说道:“臣斗胆直言,庐江王怯弱无能,彭国公阴险奸诈,这样的组合在一起,殿下伱真的放心吗?”

  对于李瑗和王君廓的评语,高冲毫不讳言,毕竟这两人的才德如何,众所周知,高冲也没必要藏着掖着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ao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